时隔11年,高邮文艺工作者再次荣膺省“五个一”工程奖.周荣池:我愿为里下河土地挚诚书写

2022-07-25 03:23:37

11月20日下午,江苏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表彰仪式在江苏大剧院国际报告厅举行。本届五个一工程奖表彰作品涵盖电影、电视剧、电视纪录片、动画片、戏剧、广播剧、歌曲和图书作品共77件,其中图书类作品10件,高邮市作家协会主席、青年作家周荣池的长篇小说《李光荣下乡记》榜上有名,应邀赴宁参加了表彰仪式。

周荣池凭此成为我市首个获得江苏省五一个工程奖图书奖的作家,为扬州市内在本届评审中唯一获得图书奖的作品,也是高邮市文艺工作者时隔11年后再次荣膺“五个一”桂冠。

参加表彰仪式载誉归来之后,记者走近这位扎根基层的本土作家,就他多年的农村题材创作经历,特别是围绕里下河乡土的写作进行了采访,与读者一起了解这位从“烂泥地”走出来、誉满省内外的青年作家。


寻找过往,泥土里抠出的文字

记者走近周荣池的书房,除了满屋子的书香之外,特别惹眼的是书架上的一束芦苇花。他告诉记者,这束芦苇花对他而言具有着极大地象征意义,对于他来说这就是被安置在城里的老家,放在心里的故土。作为一名农家子弟,他从龙虬镇一个普通的村庄里走出去,从烂泥路上走出了自己的文学之路。他所在的原张轩镇“南角墩”已经成为一个知名的文学意象,“南角墩”已经成为他文学创作的一个标识,他所写的人,所记的事,所抒发的情感都与这处安静的村落有关。对于他为什么选择农村题材创作,他说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一个宿命。

从大学走上文学道路的周荣池,在文学院和图书馆的文学氛围里,写过诗歌,写过城市,大学的时候就出版过长篇小说《绝境》,还成为《散文诗》的封面人物重点推介。但是创作的丰富题材和数量的与日俱增似乎根本不能满足他对文学的追求,他似乎仍然在文学道路上寻找着自己的道路。从大学毕业,从高校回到农村工作,周荣池又一次踏上了土地,然后又回到城市工作,生活场景的变化对于他来说不变的只有文学创作。城市与农村之间钟摆式的变化,对他写作的激荡使他更加地坚定自己的方向:农村。说到这种选择,他还说到了一件事,就是一次不经意的谈话让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那是和一个作家采访团到本市的一个叫“周逻”的村庄聆听原生态的高邮民歌,在听的过程中作家们对于土地上的天籁之声赞叹不已。当时在场的《翠苑》主编冯光辉对周荣池说:你什么也不要写,就写里下河。这一句提醒一下子让周荣池醍醐灌顶,他明白了自己要找的道路不是远方,而正就在自己的脚下,那就是这片深沉的土地。

一个作家需要的是自己的母题,找到这个母题便是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于是,写作上的远行转为回归,脚下的土地成为他的第一现场。2010年,他的第一部散文集《草木故园》作为文游台丛书的一种面世,其清醒扑面的风格引起了文坛的注意,当年他因此获得了“第四届汪曾祺文学奖”。也是从这一本书出发,周荣池的写作踩紧了脚下的土地,为里下河的人、事、物而书写。2011年,《散文百家》以封面人物的形式重点推出了其长篇散文《村庄的真相》,这又成为其创作的一个新的起点,他关于里下河的创作进了“井喷”状态:以《村庄的真相》为蓝本的长篇系列散文入选江苏省作协重点扶持项目;以里下河农村为背景的长篇小说《李光荣当村官》被列为扬州市首批文艺引导资金项目。小说《李光荣当村官》出版后被《文学报》以整版的形式进行了推介,并获得了扬州市“五个一工程奖”;记录其乡土生活的散文集《而立集》出版;《美文》《散文海外版》《散文百家》《雨花》等名报大刊发表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

周荣池告诉记者,我没有想到的是,过去的苦难生活,对于文学而言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凝望过去成为其写作的一种姿态,也成为其敬意生活的一种方式。


站在当下,八零后执守的担当

然而,写作的路是“道阻且长”的。作为一个书写乡村的写作者,当下的现实特别是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巨变对周荣池的影响与激荡,让他也不断地反思与调适自己的写作。回望过去固然是温情的,而一个作家如何站立在当下,也是他在面临与探索的问题。这在周荣池看来,是一名青年也是一个写作者的担当。其实这种探索从《李光荣当村官》开始已经有一种自觉的反思与梳理。2014年,周荣池承担了江苏省首批作家“深入生活计划”的写作任务,踏上了菱塘回族乡采风写作的路途。在这个大湖边的村庄,他走遍了村落访问了老人,搜集了故事,采撷了风景,为这片古老的土地记录与书写。

在这个过程中,他还被一项意外的工作任务所启发。其在承担江苏省道德模范(高邮)现场会文案创作的过程中,大量的好人事迹感动了他,他突然眼睛一亮:农村不仅仅有过去的美好记忆,还有当下新农村的崭新风貌,尤其是人的精神状态在新时期的变化。于是,他在工作之余开始了自主创作高邮好人远行系列小说的创作。短短一年时间,他写出了二十万字的系列小说,并以《大淖新事》为名正式出版。这部小说的出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知名评论家汪政指出这部小说特别的意义:“这是这本小说集在当下特别的意义,也是青年作家应该好好思考的地方,应该好好想一想,我们如何去发现和表达美好的人与事,给人们温暖和希望。”

《大淖新事》的出版对于周荣池的创作思想来说是一次重要的转变。用文学的真善美对抗现实的假恶丑成为一个年轻写作者的现实担当。周荣池告诉记者,也许作家的笔触不能解决问题,但是至少能够帮助我们梳理当下的情绪,缓解社会转型的压力,这是一股巨大的文学力量。这部作品之后,在深入菱塘乡采风的基础上,他创作了李光荣系列乡土小说的第二部《李光荣下乡记》。这部小说讲述的回汉人民在大湖之滨之滨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城市化的进程带来的文化的割裂、城乡的对立、现实与传统的对抗等等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本小说出版后,受到了业内的高度关注,、专版的形式推介了小说,山西大学王春林教授更是将其文本纳入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实例,撰写了近万言的研究文章,让他扎根里下河的写作有了学理上的归纳和指引。

站在了当下的现场,就是站稳了时代的立场。《李光荣下相记》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在组织申报扬州市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中,它以决对性的优势脱颖而出,入围了江苏省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评选,并最终摘得桂冠,成为高邮市内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也是本届获奖的十部图书作品中唯一的扬州面孔。


面向未来,里下河文学的沃土

从大学校园开始文学创作,到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江苏省百名青年评论家、扬州市英才计划培养对象,并担任地方文学活动组织的负责人,周荣池走过的文学道路也才十多年,而他要面对的未来还更加的遥远,道路还很漫长。他扎根土地的创作选择是有了坚定的原点,而对于没有止境的文学而言,这位青年作家的写作每一次出发都是新的起点,而没有心满意足的终点。

执守着土地的精神家园,周荣池的创作并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形式和内涵上进行着探索与挖掘,让里下河这个巨大的母题散发出独特的个体体验魅力。在创作的形式上,他不断延伸自己的创作手臂,在多种文学样式上取得丰富成果。在小说、散文创作的同时,他在文艺评论方面积极探索,用理论研究反哺自身的创作,创作大量的评论作品见之于《文艺报》《文学报》《文学自由谈》等名报大刊,评论集《一个人的批评》被列为扬州文艺引导资金项目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得了扬州社会科学理论成果三等奖,;在古诗词方面,他拜访名师大儒,潜心研究律绝,创作了《九十九首诗和一座城》,为高邮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奉献诗情,个人被吸收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在剧本创作方面,他深挖自身的小说文本故事,先后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电影文学剧本《李光荣当村官》《运河风雨1931》等作品。与此同时,他还注重深挖历史故事,在历史的深厚土壤中挖掘精神遗存,创作出版了两本革命烈士传记《夜行者——毛福轩传》和《新生——成贻宾传》,两本著作都被列入省委宣传部雨花魂重大创作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注重回望里下河的历史与过往,创作了反应1931年江淮特大水灾的长篇小说《民国二十年大水》,用自己的写作打通了这片神奇平原的过去与未来。

面对城乡的未来与自己创作的,周荣池告诉记者,他是有着自己的“野心”的。广阔的里下河有深邃的历史,有丰赡的遗存,也有水乡世界的独特风情,也许一个人的抒怀与书写不能写尽其神秘一角,但是他愿意为这片光荣的土地而书写,这也是一个写作者的荣光,他沉静地说:“我愿为里下河土地挚诚书写。”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江苏民歌音乐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