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百二十七)高邮民歌

2022-07-22 02:56:15

       高邮民歌最早的源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是高邮市高邮湖以及里下河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歌曲,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它既有苏南民歌柔婉的特点,又有北方民歌爽朗的气质,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格。

历史渊源

       据资料考证,流行于高邮的“散鲜花调”就是苏中地区古代民间“驱傩”时祭祀歌谣的一种,被称为“乡人傩”,在《论语》中就有记载,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后来,高邮籍大词人秦少游、散曲大家王磐等文化人不仅从民歌中汲取丰厚的营养,由于他们的词曲被广泛传唱,反过来也有助于提升民歌的再创作。另外,曾在高邮担任驿丞的蒲松龄等文化名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创作,丰富了高邮民歌的内涵,提升了高邮民歌的品位。高邮张家庄的栽秧号子《西凉月》(一见姐姐苦凄凄),歌词就是从明代冯梦龙《挂枝儿》中衍化出来的。在“蒲松龄俚曲”中,还有不少曲牌如《倒扳桨》、《叠断桥》与仍在高邮流行的民歌同名。

歌曲特点

       高邮民歌(高邮民歌有着与其他地方民歌不同的特点)是苏中里下河地区民间俗曲的典型代表,婉转流畅,曲调甜美,诙谐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里下河特色。而民歌中的情歌,它既有苏南民歌柔婉的特点,又有北方民歌爽朗的气质,甜中适爽,野味芳馨,雅俗共赏。“中国民歌之乡”高邮盛产民歌,《数鸭蛋》等唱红大江南北。随着农耕方式的转变,传统民歌渐行渐远。高邮民歌主要有号子小调、情歌及各种生活、风俗歌谣,儿歌、对歌等、还有锣鼓车唱、打夯号子、五句半歌、调情唱等,曲调有下河调、小开口、梳妆台、夸夸调、道情、叠断桥、梨膏糖调……婉转悠扬,原汁原味,给人有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歌曲中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蕴含着水的灵秀,节奏婉转轻盈,有着浓郁的里下河水乡风格。“这种特色源自高邮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高邮民歌中衬词多,衬腔也较多,独具地方特色,这和高邮方言的特点有关系。苏州话甜、糯、软、嗲,可称是吴语的极致;扬州话也嗲,是有硬度又有亮度的流丽,一种活泼泼的婉转;而高邮方言中多仄声字,甜美亲切,质朴本色,水乡味浓,情味十足。衬腔如“咿呀咳子哟啊哟”,衬词如“多年哪不打海棠哎啦子鼓来”中的“哎啦子”等。

委婉细腻

       高邮在江苏中部,京杭大运河使其成为水陆交通的要邑,使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汇点,所以它的民歌既没有淮北民歌的侉,也没有苏南地区民歌的嗲。高邮民歌语言洗练、风格清雅、曲调优美、旋律流畅,就像水一样流动,透着水的灵气。淳朴的高邮人祖祖辈辈带着春播、夏种、秋收和冬藏的梦想和向往,用心的歌唱。
  处于鱼米之乡的高邮,有水无山,老百姓以农牧生产为主,所以高邮民歌中没有山歌,只有号子。这个地区的劳动号子很多,有栽秧号子、放鸭号子、鸭蛋号子、挑草号子、薅草号子、拉犁号子等等。在这些劳动号子中,栽秧号子是最突出的一种,它辽阔悠扬又有几分凄婉苍凉。如《月凉西》:“一见啊姐姐苦凄凄啊,人人劝我要分离,要分离来难分离,要分离来,皇帝搬到南京地,要分离来,麻雀子长成老母鸡,要分离来,铁树开花落此地,我的好姐姐除非你死我断气。”

       情深意切、尽发心声的歌词,表达了恋人的缠绵悱恻、难分难舍。

       此外,高邮民歌不少采用领唱和合唱,即“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加上“对白”的运用,如:《小小刘姐姐》(领唱)叫我那个唱唱我不难哪,小小刘姐姐,(合唱)嗳!(领白)姐姐,(众白)嗳嗨!(领唱)只要我个嘴动舌头环哪,(合唱)嗳嗨嗳子呦,嗳嗨嗳子呦,嗳嗨嗳子呦来,(领唱)小小刘姐姐哎,只要我嘴动舌头环哪。

再如《扫除那个文盲》中“姐姐”“哎嗨” ,一人领唱,众人合唱,热烈欢快,非常能鼓舞劳动干劲,提高生产热情。

       还有像《数鸭蛋》里面的“间白” (“呱!呱!”,咦啧啧来),或者像《锣鼓车》,用上“锣鼓家伙”,演奏出明快欢乐的节奏,使农民从事枯燥单调又辛苦的农活时,也能被诱发出乐观愉快的心情,才能齐心协力、干劲十足、斗志昂扬。

       这些演唱方式和变化音、装饰音的巧妙配合,使得高邮民歌听上去旋律优美、韵味十足。

注:以上摘自网络。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江苏民歌音乐交流组